• <object id="sfgvc"></object>
  • <code id="sfgvc"></code>
    <center id="sfgvc"><small id="sfgvc"></small></center>

      1. <th id="sfgvc"><address id="sfgvc"></address></th>
        客戶端
        中食融媒 中食輿情
        打假治敲監督電話:010-63272076
        打假治敲監督電話:010-63272076

        曹林奎:加強我國生態農場建設,從源頭上把控食品安全

        2022-05-23 18:19:13 中國食品報網

        蔣梅  張嘉真

          目前,世界農業正處于現代工業化農業向現代生態農業轉變階段。我國農業面源污染問題比較嚴重,迫切需要樹立生態文明的發展觀念,發展現代生態農業。

          本期《中國食品報中食智庫高端訪談》欄目特邀中食智庫專家、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博士生導師曹林奎教授,圍繞“加強我國生態農場建設,從源頭上把控食品安全”,分享自己的獨到觀點。

          曹林奎教授認為,生態農場建設是從源頭上把控我國食品安全的重要抓手,對改善和優化農業生態環境、生產優質安全的農產品具有重大意義。為保障我國城鄉居民的食品安全,防控農業面源污染,應大力發展生態農場。

        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博士生導師曹林奎教授

          記者:我國現代生態農業建設中存在哪些問題?其現狀如何?

          曹林奎: 目前,世界農業正處于現代工業化農業向現代生態農業轉變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特別是21世紀以來,農業進入以機械化、電氣化、水利化和化學化為標志的現代工業化農業時期。發達國家率先采用機械、化肥、農藥、農作物雜交技術等現代科技和現代工業技術武裝農業,顯著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生產率?,F代工業化農業的出現創造了農業生產的奇跡,為解決全球糧食問題發揮了巨大作用。然而大量化肥、農藥、除草劑等的應用,也對農業生態環境和資源利用帶來了很多惡性影響。根據我國第二次全國污染普查公報顯示,全國農業源的化學需氧量(COD)年排放量達到1067.13萬噸,占全國排放總量的49.77%,農業源總氮、總磷分別為141.49萬噸和21.20萬噸,占全國排放總量的46.52%和67.22%??梢?,我國農業面源污染問題比較嚴重,迫切需要樹立生態文明的發展觀念,發展現代生態農業。

          現代生態農業將現代工業化農業與傳統有機農業技術結合起來,對農業資源進行全面規劃、綜合開發,實現農業生態系統的能量多級利用和物質再生循環,促進農村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拓展農業的生產性、生態性和生活性功能,實現農村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統一,保障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是現代農業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2014年,農業農村部在全國啟動建設了13個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基地,從區域突出環境問題入手,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主體,因地制宜地配置低碳循環、節水、節肥、節藥和面源污染防治的技術和設施,探索出了六大區域現代生態農業模式。

          近年來,我國的現代生態農業在研究和實踐中得到迅速發展,依據各地的社會、自然環境和資源條件,因地制宜地開發了體現現代生態農業基本原理和特點的一系列現代生態農業技術及其模式。這些模式就是在我國現代農業生產實踐中形成的兼顧農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同時體現農業生態系統結構合理和功能優化的典型案例。2020年在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和農業農村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支持下,上海交通大學承擔了農村能源生態領域專項“生態農業技術跟蹤與評價”。本項目通過文獻綜述和調查研究,梳理了國外生態農業建設的典型案例,總結了國外生態農業先進技術和主要模式;根據我國各地區的資源特色、區位條件和農業生產特點,分區分類追蹤調查了我國生態農業示范基地的建設成效、支持政策、核心技術和典型模式,分析了制約我國現代生態農業發展的影響因素,提出了“十四五”期間我國現代生態農業建設的政策建議。

          記者:為什么說生態農場建設是從源頭上把控我國食品安全的重要抓手?

          曹林奎:農業是生態產業,農村是生態系統的重要一環。推進生態農場建設,能夠精準推廣生態農業技術,精準落實生態農業補貼政策,精準發展現代生態農業,是推進我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2021年農業農村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和中國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協會組織開展了生態農場評價試點工作,首批132家的生態農業經營主體獲得“生態農場”稱號?!笆奈濉逼陂g,率先在“長三角”地區和部分重點區域發展一批在全國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生態農場。我國計劃到2025年,通過科學評價、跟蹤監測和指導服務,在全國建設1000家國家級生態農場,帶動各省建設10000家地方生態農場。同時依托生態農場評價和建設工作,將在全國范圍內打造一批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主體,總結一批現代生態農業技術和模式。

          推進生態農場建設,有利于人們在深刻把握自然規律和正確認識人類的農業活動對自然和社會雙重影響的基礎上,提供既能適應自然規律的,又有科學預見的和可調控的人類行為方式,促使農業的生產和經營對生態平衡的正面影響得以極大發揮。同時,可以借助現代農業高新技術建立高效的信息反饋與控制系統,對農業面源污染進行有效的監測和防治,最大限度地減少現代農業產業化過程對農業生態環境產生的不良影響,重建與優化農業生態系統,并建立更合理的結構,促進現代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生態農場建設是從源頭上把控我國食品安全的重要抓手,對改善和優化農業生態環境、生產優質安全的農產品具有重大意義。為保障我國城鄉居民的食品安全,防控農業面源污染,應大力發展生態農場。

          記者:我國生態農場建設遵循哪些原則?有哪些基本特征?

          曹林奎:生態農場是依據生態學原理,遵循“整體、協調、循環、再生和多樣”原則,通過整體設計和合理建設,獲得最大可持續產量,同時實現資源匹配、環境友好、食品安全的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生態農場以先進的現代生態農業技術和模式為支撐,汲取我國傳統農業與現代科學技術的雙重精華,建立起各種半自然生態系統以重建與優化農業生態系統結構。生態農場不斷拓展現代生態農業的多功能性,積極發揮了人類農業生產活動對生態平衡的正面影響作用,帶動了整個社會物質文明和人文環境的改善,為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建立了新機制。我國生態農場主要有以下4個基本特征:

          生態農場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從現代生態學角度看,農業生產是一種人類控制下的自然再生產的過程,也就是人類利用農業生物將環境中的物質、能量、信息轉化為各種農產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類與生物和環境構成運轉系統。在它們相互關系中存在著許多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生態學原理,生態農場就是要研究、認識和遵循這些客觀規律,使農業生產實現高效、穩定、持久地發展,還要探索如何在農業經營主體內或通過經營主體之間的聯合,實現生態農場的“整體、協調、循環、再生和多樣”。在生態農場建設中,堅持因地制宜,調控農業生態系統的整體運行,構建農業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投入與產出、資源與環境相協調的關系,以及利用生態學中種群相生相克關系、生物與環境關系的基本規律來安排與組織農業生產,等等。

          生態農場用系統學方法來調控。從系統科學角度看,農業生產中生物與環境客觀地存在于一個互相作用的動態整體之中,生態農場實際上是農業生態、農業技術和農業經濟等系統相耦合的一個整體。用系統工程方法研究農業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物質循環,以及伴隨著能流和物流產生的信息流,對于發展整體、協調、綜合的生態農場,從而維護農業生態系統的平衡、提高系統的生產力,具有很重要的意義。生態農場不是單一的高科技農業技術體系,而是通過現代科學技術、管理科學、人文科學三輪齊驅的農業系統工程,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一種新型農業經營模式。農業系統工程不僅使人們對復雜的農業生態系統能夠有更清晰的認識和科學的剖析,而且能使認識導向數字化、模型化,從而為生態農場的科學決策、調控和優化創造條件。

          生態農場受經濟學規律的制約。從現代經濟學角度看,農業生產也是一種經濟再生產的過程,商品生產的發展更加強了它的社會經濟性質。農業系統中的能量流動、物質循環、信息傳遞和價值轉換等因素,通過相互作用和制約決定著系統的運行和發展。因而在市場經濟理論指導下,研究農業生產的經濟學規律和經濟調控手段也是十分必要的。生態農場作為一個綜合生產系統,還包含著與生態、經濟系統相應的體現人工調控的技術系統,其建設目標就是實現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生態農場在發展過程中固然創造了許多新技術,就是所謂的現代生態農業技術。但是,它與一般傳統農業技術之間實難劃出清界限。因此,生態農場要吸收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寶庫中一切有用的成分,按照經濟學目標,通過因地制宜地選擇、組裝而形成現代生態農業集成技術體系或模式。

          生態農場向多功能方向去拓展。從農業多功能角度看,生態農場要求把發展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飼料作物生產相結合,發展種植業與林業、牧業、副業、漁業相結合,發展農業第一產業與第二、第三產業相結合,形成農業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體系。生態農場在帶來經濟增長模式、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的根本性變化的同時,將對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產生深刻的影響。生態農場未來將不斷拓展其功能,使原先局限于食物保障型的傳統農業,加速轉型為融食物保障、生態保育、休閑旅游、文化傳承、科普教育和加工出口等于一體的多功能農業。生態農場的多功能性將成為農業經濟的重要因素引發價值觀革命,使人們從對物質財富的過分追求轉向對更高層次的精神財富的追求,由此帶動整個社會人文環境的改善,為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建立了新機制。

          記者:對于今后我國生態農場的建設和發展,您有何建議?

          曹林奎:首先,用生態文明理念引領我國生態農場建設。我國政府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吧鷳B文明”首次被納入原有的三大文明的理論體系,生態環境建設被提到了國家總體發展戰略的重要高度,同時也對各行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態文明的理念就是要求我們在進行農業生產保量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轉變農業生產方式、經營方式和組織方式。通過生態農場建設,就能解決農業集約化、規?;瘞淼沫h境問題,提高農業管理效率,資源利用效率,實現“既要糧食滿倉,又要綠水青山”。因此,我國生態農場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與原則是相吻合的,生態農場建設就是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

          第二,研究制定我國生態農場建設的支持政策。近年來,我國各地為了發展現代生態農業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時也面臨著某些困境和挑戰。因此,非常有必要借鑒國外現代生態農業支持政策,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研究制定我國生態農場建設的支持政策,規范其補貼標準。生態農場的健康持續發展有賴于雄厚的財政資金支持。當前我國的農業補貼資金來源單一,主要還是依靠政府的財政投入,但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是我們每個公民的責任,所以應通過設立專項基金,吸引社會各界人士及團體的加入,不斷拓寬融資渠道。在提升支農資金總量的同時,還應注意對財政支出結構的優化,合理構建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生態農場補貼制度。同時,根據區域農業生態系統的服務價值,以及不同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來確定補貼等級,完善和規范我國各地發展生態農場的補貼標準,以確保補貼資金的合理高效利用。

          第三,大力依靠高新科技和智能裝備,推進生態農場建設。生態農場建設離不開科學的理論和先進的技術體系作為支撐。鼓勵以生態農場為主體,推廣應用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污染修復等產地保育技術,化肥農藥減量、有機肥替代、生物防控等技術,生態田埂、生態溝渠、生態廊道等田園生態系統建設技術,農作物秸稈、畜禽糞污、廢舊地膜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農產品清潔加工、節能貯存、低碳運輸等綠色收儲運技術。在充分發揮現代高新科技和傳統農業精華的同時,大力依靠智能農機裝備和現代管理方法,推進生態農場建設。研發與應用無人作物精確播種施肥機、機載式作物變量追肥作業系統、植保無人機、作物智能無人收獲機,以及多功能農田巡檢機器人等智能裝備,建設智慧生態農場??梢哉J為,智慧生態農場是生態農場發展的高級階段,其核心目標是實現生態農場的數字化、裝備化、智能化和無人化,不斷健全和完善生態農場技術規范和裝備標準,形成不同類型生態農場的示范模式。

          第四,科學選擇和應用生態農場的產業化經營模式。生態農場建設就要把農業生態系統的運行切實轉移到良性的生態循環和經濟循環的軌道上,以現代生態農業基地建設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以產業化經營方式為支撐,形成農、工、商、貿一體化的產業經營系統。以我國開展生態農場評價和建設工作為契機,根據生態農場經營主體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選擇和應用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目前,典型模式主要分為3種類型:一是“公司+基地(農戶)”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二是“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三是“生態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經營模式。生態農場通過產業化經營,農業組織化不斷提高,在農業生產保障功能得到充分發揮的同時,努力實現生態農場的全產業鏈開發,不斷提高生態農場的綜合效益。

         

        責任編輯:張嘉真  審核:王金臣

         

         

        中國食品報網友
        聯系電話:010-63392022 聯系郵箱 cnfoodcul@126.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10120210003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09318號

        中國食品報社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2-2018 by cnfood.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顧問服務:北京愛申律師事務所  彭殷慶 (高級合伙人)律師137188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