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大食物觀” 為“國之大者”保駕護航
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學校長 陳 衛
糧食安全事關國運民生,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課題。早在1990年在福建工作時,習近平總書記就在《擺脫貧困》一書中提出:“現在講的糧食即食物,大糧食觀念替代了以糧為綱的舊觀念?!苯衲甑娜珖鴥蓵?,習近平再次強調,要樹立大食物觀。如何讓“大食物觀”真正落地,國內食品領域的多位專家學者在推動形成食品工業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進程中積極探索與實踐。本期“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欄目特邀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學校長、中食智庫專家陳衛圍繞“樹立大食物觀,做強大食業”撰寫署名文章,分享自己的獨到觀點。
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學校長陳衛(右)
從“糧食”到“食物”再到“大食物觀”,這是一個與時俱進的觀念轉變,也是一個內涵豐富的觀念創新,背后更是一以貫之的戰略定力。全面把握和踐行“大食物觀”,心中要裝著“大”,既要以大視野、大思路不斷深化對糧食安全戰略的認識,也要胸懷“大格局”、立足“大國土”、下足“大力氣”、聚焦“大健康”、順應“大趨勢”去全力保障糧食安全,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為糧食安全保駕護航。
要胸懷“大格局”來統籌“國之大者”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樹立“大食物觀”,不能離開糧食安全這個基礎?!按笫澄镉^”問題,不但是重大的民生問題,也是重大的政治問題,更是糧食安全戰略的補充。只有立足于糧食安全這個“大格局”,才能深刻理解其重要性。
正所謂大國之大,必有大國之重。14億多人口,每天巨大數量的糧食消耗就決定了我國在糧食安全這個問題上不能有絲毫麻痹大意。黨和政府一直將糧食安全納入國家安全大局,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但糧食安全也絕不是高枕無憂。據統計,雖然自2017年以來,我國每年的水稻、玉米、小麥三大主糧和主要肉類的保障水平較高,但食用植物油、大豆等自給率比較低,蛋白飼料原料等供給自給率不到20%。2021年,我國總人口為14.13億人,仍要進口超1億噸糧食以應對可能發生的糧食危機。在日趨復雜的國際環境下,全球食物生產與供給系統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糧食安全形勢不容樂觀。此外,全球氣候變暖、土壤退化、水污染等問題對糧食等作物產量、質量及收成穩定性不同程度上產生一定負面影響,疫情、國際資金炒作等多方面因素也在不斷助推全球糧價上漲。在此大背景下,“大食物觀”的提出,不但進一步充實鞏固了“大國糧倉”,而且為進一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指明了方向,也切實回應了人民群眾要求越吃越好的現實要求。
要立足“大國土”來拓展“食物地圖”
“大食物觀”是傳統“糧食觀”的延伸,也是對新型食物資源的拓展,是在確保糧食數量、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
“大食物觀”的基礎是糧食但不唯糧食,而是要求食物種類更豐富、膳食結構更優化。除主糧作為食物外,肉、蛋、禽、奶、魚、菜、果、菌、茶等都可以作為食物,要推動食物供給由單一模式向多元供給轉變。以“菜籃子”工程為例,1961—1981年,我國蔬菜產量提升了47%;1981—2007年,產量增加了780%;依靠科技進步,蔬菜單位面積產量從2001年的29噸/公頃增長到2020年的44噸/公頃;設施蔬菜的推廣以及綠色貯運技術的應用實現了我國蔬菜周年均衡供應。
“大食物觀”要跳出“食物主要來源于耕地”的傳統農業思維模式,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發揮資源稟賦擴大食物來源,將食物獲取途徑從耕地資源外延到整個國土資源。我國人均耕地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部分農產品自給率低,要積極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要食物,向極地、灘涂、沙漠、深海乃至太空探尋更為廣闊的食物來源,要不斷新增新食品原料、開拓藥食同源食物。以南極磷蝦為例,南極磷蝦主要生活在南極洲水域,被譽為“海上金礦”,目前儲量超過10億噸,而目前我國南極磷蝦年捕撈量不超過10萬噸。南極磷蝦營養豐富,富含蛋白質、礦物質和不飽和脂肪酸,是重要的食物戰略資源。2013年國家相關部門批準磷蝦油為新食品原料,磷蝦油富含多不飽和脂肪酸以及磷脂、類黃酮、維生素A、維生素E、蝦青素等;其蛋白含量高達17.56%,或將成為未來人類最大的蛋白來源之一。
要下足“大力氣”來突破“生物科技”
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在科技。踐行“大食物觀”,保障食物供給,不僅要“藏糧于地”,更要“藏糧于技”?!丁笆奈濉鄙锝洕l展規劃》明確提出,要順應全球生物技術加速演進趨勢,加快構建現代生物產業體系、做大做強生物經濟。推動生物技術在農業、食品領域的應用步伐,是從有限的自然環境中獲取增量、踐行“大食物觀”的必由之路。
首先,要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進程,把“農業芯片”牢牢抓在自己手中。例如,我國水稻、小麥的種質資源品類、育種水平、市場占有率表現較好,但玉米和大豆產量僅為美國的60%和40%左右;在尊重科學、嚴格監管、依法依規、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利用基因工程、酶工程等生物技術培養出具有較強抗逆性能的植株,顯著提高作物生產水平,有效彌補種植和產量短板。
其次,要大力提升生物制造技術創新能力,實現食物生產的提質增效。近年來,以合成生物學、細胞工程等技術為基礎的動物、植物、藻類、微生物細胞工廠,不與傳統作物競爭土地資源,實現了更高效的食物營養組分生產。例如,傳統陸生作物(如小麥、大豆等)的蛋白質產量不超過2噸/公頃/年,而利用海洋微藻合成蛋白質的產量為4—15噸/公頃/年;且在獲得等量蛋白的前提下,微藻提取的淡水消耗量不足陸生作物的1%。近年來,我國科技工作者已成功利用化學催化與生物酶反應,打破了依賴于植物光合作用的淀粉合成的固有途徑,實現了從二氧化碳和氫氣到淀粉分子的人工全合成,效率可達到傳統農業生產的8.5倍,為“向天空要食物”邁出了實質性一步。
此外,落實“大食物觀”,還迫切需要培育創新型生物技術人才,打造一批生物科技領域的“國之重器”。面對生物科技高投入、回報周期長的特點,國家還應瞄準主攻方向,加強對人才培養、梯隊建設的頂層設計。通過政策扶持促進生物技術人才與其他高新技術人才形成良性互動,切實以人才引領生物科技創新,以科技創新賦能“大食物觀”。
要聚焦“大健康”來改善“營養供給”
踐行“大食物觀”,必須順應“大健康”時代人民群眾食品消費結構的變化趨勢,在保障食物品種豐富與數量供給的基礎上,改善居民膳食結構與營養供給,推動民眾食品消費結構由“吃得飽”“吃得好”,向“吃得營養”“吃得健康”成功轉型,滿足人民群眾對食物多樣化、精細化、營養化、生態化的膳食新需求。
一方面,以營養為主導優化食物種植模式,從源頭上改善營養供給,保障居民膳食結構的轉型升級。首先,推廣功能性農作物的種植,如富含抗性淀粉、賴氨酸、有機硒、花青素等營養成分的功能谷物,發揮其預防慢性病的潛在優勢。其次,加強引種特色雜糧和雜豆新品種,如富含多種生物活性物質的藜麥、蕎麥、燕麥等谷物,富含多種膳食纖維和礦物質元素的蕓豆、鷹嘴豆等雜豆,滿足民眾特別是“三高”人群對全谷物和雜豆類的膳食需求。再次,在提升綠色蔬菜種植量基礎上,推廣種植藥食同源的蔬菜和功能價值高的水果,如蘆筍、芡實、藍莓等,以增強人體免疫力。
另一方面,基于人民群眾“多元、營養、健康”的食品消費需求,利用高維度、跨層次、多模態的食物大數據,以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前沿信息技術為支撐,開發數據密集型科研、技術、產業升級的新范式,精準對接民眾對食物的高層次、個性化需求。例如,基于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等技術在農業、食品研究領域的應用與積累而衍生出的“食品組學”,不斷挖掘食物營養結構、功能特性、風味品質、加工制造屬性、質量安全風險等多個層面的科學規律,并與傳統工藝學、營養學深度融合,可為數字化食品創制、科學膳食模式構建、精準營養素供給提供有力保障。
要順應“大趨勢”來推動“食育教育”
“開源之外仍需節流”是大食物觀的內在要求之一。在積極拓展食物資源的同時,更要向食育教育、“餐桌浪費”等要食物。我國作為傳統飲食大國,要努力把食物變成新的教具,強化以食物為載體的“食育教育”?,F階段,我國食育教育還處于初始階段,人民群眾對營養健康和食物的選擇能力還存在不足,還需要國家、社會、學校以及家庭在推進食育教育中有序引導。
一是國家層面要立其規,讓食育有章可循。要在立法上下功夫,加強食育教育立法、執法,在條件成熟時,適時頒布具有中國特色的“食育法”“食育計劃”。制定新型食物資源安全標準,開展食品新資源的營養、功能及食用安全性的科學評估,完善新資源產業監管體系和法律法規。
二是社會層面要倡其風,注重優良精神傳揚。要在科普上下功夫,通過食育科普深度挖掘傳統飲食的精髓,與現代飲食文化新趨勢相結合,增強中華飲食文化的民族自信。
三是學校層面要育其人,構建食育課程體系。要在課程上下功夫,堅持食育同德智體美勞“五育”相融合,充分發揮國內大中小幼一體化教育的優勢,圍繞“食育與知識”“食育與健康”“食育與禮儀”“食育與科技”等內容構建食育課程體系。
四是家庭層面要知其食,掌握膳食營養知識。要在觀念上下功夫,食育是父母能夠給孩子終身受益的教育,父母要科學掌握膳食營養知識,培養孩子健康飲食知識,讓孩子體驗食物從種植養殖、生產加工到流通消費的過程。
五是個體層面要擇其方,提高食物選擇能力。要在食商上下功夫,認識食物熱量、營養,識別食品營養商標,學會膳食營養搭配,提高個人挑選食物獲取營養的能力。
《中國食品報》(2022年05月31日01版)
?。?/span>責編:羅 晨)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10120210003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09318號
中國食品報社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2-2018 by cnfood.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顧問服務:北京愛申律師事務所 彭殷慶 (高級合伙人)律師13718820003